黃帝內經素問補註釋文第 37 節

(唐)王冰注 / 著
 加書籤  滾屏 朗讀

艾燒灼,謂之灸爐。

记邮件找地址: dz@TWCOBIA.CC

故灸炳者,亦從北方來。

正行其法。

南方者,天地所長養,陽之所盛處也,其地土弱,霧之所聚也,法夏氣也。地流歸之,多故土弱而霧聚。

其民嗜酸而食肘,

言其所食。新校正云:按全元起云:食魚也。

故其民皆緻理而赤,其病攣痺,

酸味收斂,故理密緻。陽盛之處,故赤。濕氣內滿,熱氣外薄,故筋孿脈痺也。

其治宜微針。

微,細小也。細小之針,調脈衰盛也。

故九針者,亦從南方來。

盛崇之。

中央者,其地平以濕,天地所以生萬也眾,法土德之用,故生眾。然東方海,南方,西方、北方,中央之地平以濕,則地形斯異,生病殊焉。

其民食雜而勞,

四方輻輳而萬歸,故食紛雜而勞也。

故其病多痿厥寒熱,

濕氣在,故多病痿弱、氣逆及寒熱也。《陰陽應象論》曰:地之濕氣,勿-。測害筋脈。居近於濕故爾。

其治宜導引按嬌,

導引,謂搖筋骨,動支節。按,謂抑按。廣,謂捷舉手足。

故導引按跼者,亦從中央也。

中央用為養神調氣之正也。

故聖以治,各得其所宜,

隨方而甩,各得其宜,唯聖法,乃能然矣。

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,得病之,知治之體也。

懷故然。

☆、第16章 移變氣論篇

黃帝問曰:余聞古之治病,惟其移變氣,可祝由而已。今世治病,毒藥治其內,針石治其外,或愈或愈,何也?

移,謂移易。變,謂變改。皆使傷正,神復強而內守也。《生氣通天論》曰:聖神,天氣。《古天真論》曰:神內守,病安從來。

岐伯對曰:往古獸之問,動作以避寒,陰居以避暑,內無眷慕之累,外無宦之形,新校正云:按全元起本作臾。

此恬檐之世,入也。故毒藥能治其內,針石能治其外,故可移祝由而已。

古者巢居處,夕隱朝游,獸之間,斷可知矣。然動躁陽盛,故熱足以禦寒;凍氣生寒,故陰居可以避暑矣。夫志捐思想,則內無慕之累,心亡願,故外無宦之形,靜保天真,自無勝,是以移變氣,無假毒藥,祝說病由,勞針石而已。新校正云:按全元起云:祝由南方神。

當#2今之世然,

慕云為,遠於也。

憂患綠其內,苦形傷其外,又失四時之從,逆寒暑之宜,賊風數至,虛朝夕,內至五藏骨髓,外傷竅肌膚,所以小病必甚,病必,故祝由能已也。帝曰:善。余臨病,觀生,決嫌疑,知其,如月光,可得聞乎?岐伯曰:脈者帝之所貴也,先師之所傳也。

帝,謂古之帝。先師,謂岐伯祖世之師儀貸季也。

古使儀貸季,理脈而通神明,之金木土四時八風六離其常,先師以脈毛而金應秋,以青脈弦而木應,以黑脈石而應冬,以赤脈洪而應夏,以黃脈代而土應長夏及四季,然以是五行之體#3王,副四時之往來,故六之問,八風鼓拆#4離常候,盡可與期。何者?以見其變化而知之也。故文曰:變化相移,以觀其妙,以知其知其,則脈是矣。

言所以知四時五行之氣變化相移之妙者何?以脈故也以應,脈以應月,常,則其也。

言脈應月者,占侯之期準也。常脈之差武,是則平之診也。

之變化,以應四時之脈,此帝之所貴,以於神明也,所以遠#5近生。

脈之藏否,曉生之徵兆,故能常遠於而近於生也。

以長,命曰聖王。

帝聞,勤而行之,生以長,惟聖王乃爾而常用也。

中古之治病,至而治之,湯,以去八風五痺之病,八風,謂八方之風。五痺,謂筋骨脈之痺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風從束方來,名嬰兄風,其傷也,外在於筋紐,內舍於肝。風從束南來,名弱風,其傷也,外在於肌,內舍於胃。風從南方來,名弱風,其傷也,外在於脈,內舍於心。風從西南來,名謀風,其傷也,外在於,內舍於脾。風從西方來,名剛風,其傷也,外在於,內舍於肺。風從西北來,名折風,其傷也,外在於手太陽之脈,內舍於小腸。風從北方來,名剛風,其傷也,外在於骨,內於腎。風從東北來,名凶風,其傷也,外在於掖脅,內舍於腸。又《痺論》曰:以甲乙傷於風者為筋痺,以夏丙丁傷於.風者為詠痺,以秋庚辛傷於風者為痺,以冬壬癸傷於者為骨痺,以至陰遇此者為痺,是所謂八風五蹺之病也。新校正云:按此注引《痺論》,今經中《痺論》如此,當云《風論》曰:以甲乙傷於風者為風,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,季夏戊己傷於者為脾#6風,以秋庚辛中於者為肺風,以冬壬癸中於者為腎風。《痺論》曰:風寒濕三氣雜至而為痺,以冬遇此者為骨痺,以遇此者為筋痺,以夏遇此者為脈痺,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痺,以秋遇此者為痺。

大家正在讀